pic01

LG的V系列主打特色擁有強大的影音功能以及優秀的廣角相機,深受特定族群喜愛,我是從V20開始加入這個家族,使用以後很喜愛它的內建前後廣角相機,因此V30我本來去年在香港就要直接下手購入水貨的,但是無奈V30在韓國一推出就非常搶手,香港水貨的到貨狀況也非常吃緊,因此我去年9月在香港跟LG V30是引恨的擦身而過。就在2017年底前LG在台灣終於正式上市V30+了,直接跳過V30,其實差異點主要只在內建容量的空間,V30+直接內建高達128GB ROM儲存空間,其他規格則是都跟V30一樣無差異。那麼V30跟上一代的差異有哪些呢,請看以下開箱。

 

 

V30+共有4種顏色可選,異想紫、奇幻銀、神力黑、魅影藍,蛋蛋這次開箱的是魅影藍

pic02

 

 

配件一覽,有快充充電器,type C線,B&O耳機,取卡針,擦拭布

pic03

 

 

LG搭配的快充規格是9V 1.8A

pic04

pic05

 

 

LG V30+的電池容量是3300 mAh,我實際測試電量剩一半,搭配LG原廠快充,估計1小時6分鐘可充飽

pic06

 

 

不過我實際測試,40分鐘就從50%提升到90%,因此換算下來大約是1分鐘充1%

pic07

 

 

LG V30+附上跟來自丹麥的知名音響品牌B&O攜手合作,而V30持續搭載32位元Hi-Fi Quad DAC的智慧型手機,給使用者更細膩的音質

pic08

 

 

耳機內建音量調整鍵,這個線控設計同時也包含收音麥克風

pic09

 

 

LG V30+搭載一片6吋,2880 x 1440的 18:9 OLED螢幕,擁有高達81.2%的螢幕高占比。V30+在重量的部份有令人非常有感的進化,僅只有158公克,比起上一代V20的174公克大大的瘦身,也比較許多相似規格的旗艦機都來的輕小,拿在手裡非常的輕盈舒適

pic10

 

 

V30+沒有凹凸瀏海或是偏高的額頭或下巴,在視覺上是近期旗艦機螢幕占比非常均勻的一款旗艦機。V30+在螢幕四角採用圓角收邊的方式,會犧牲掉非常小數的pixel畫素,但視覺上其實跟機身的線條更有一致的呈現。V30+前相機搭載一顆500萬畫素相機

pic11

 

 

V30+前鏡頭自拍畫素雖然不算頂級,不過維持V20的方便廣角模式設計,標準模式80度,廣角模式可達90度,自拍時可讓更多人一起入鏡

pic12

 

 

V30+的螢幕擁有Always On Display功能,可以維持永遠持續顯示時間日期,以及各種APP的推播通知以及電力

pic13

 

 

若你想要多節省電力,可以在設定裡去客製調整晚上半夜關閉此功能的時段,或是將此功能完全關閉

pic14

 

 

Always On Display的款式不只一種,進入設定還有更多風格可以祧選

pic15

 

 

許多人對於18:9比例的螢幕,都會有此疑問,"現在YouTube影片大部份影音都還是16:9,在18:9的螢幕上播放無法發揮

pic16

 

 

不過YouTube已經原生支援18:9全螢幕,裁切的方式,將整個螢幕填滿

pic17

 

 

在V30+左側配置音量鍵

pic18

 

 

右側配置SIM卡槽,採用常見的3選2卡槽,可支援雙卡雙待4G+3G,或是支援4G單卡+micro SD記憶卡擴充 (最大支援容量 2TB)

pic19

 

 

V30+底下是麥克風孔,USB Type C,喇叭

pic20

 

 

頂部維持現在旗艦機越來越少見的耳機孔了,是我個人非常仰賴的一個重要功能

pic21

 

 

V30+背後跟機身螢幕一樣都採用 Gorilla Glass 5 玻璃防護,背後維持電源鍵/指紋掃瞄的結合,背後的相機搭配雙鏡頭,16MP 標準鏡頭 (F1.6 / 71度視角),13MP 廣角鏡頭 (F1.9/ 120度廣角)

pic22

 

 

V30+除了相機搭載的F1.6大光圈是現在旗艦機的前段班, 最占體積的鏡頭元件融入機身的厚度,完全不外凸,非常不容易

pic23

 

 

LG的介面將所有的APP都放在桌面上,近年許多android介面都紛紛的朝此方向發展

pic24

 

 

若你長按著內建的icon,可以跳出各種快速捷徑

pic25

 

 

這個方式類似iOS的Force Touch的操作,只是LG是透過長按一個icon的動作來觸發更多延伸的捷徑

pic26

 

 

V30+的設定,以4個大標來做分類,當中的聲音和通知,可針對SIM1跟SIM2各別設不同鈴聲

pic27

 

 

很貼心的是連震動的強度都可以針對通知,來電,點選等三種不同應用來做不同的震動強度調整

pic28

 

 

喜愛影音的發燒友,在V30+裡有非常豐富的Hi-Fi Quad DAC相關設定來滿足個人對音樂跟聲音的偏好

pic29

pic30

 

 

V30+內建只要敲螢幕兩下就可喚醒螢幕。迷你視窗 (單手模式),操作起來更順手

pic31

 

 

V30+在完全待機時,也可以直接快按2下提升音量鍵啟動Capture+ (快速筆記) 來寫下重要資訊,或是快按2下降低音量鍵來啟動相機

pic32

 

 

LG是我印象中最早開始提供導航列的客製化功能,在V30+除了3個基本功能鍵外,還有4個額外的功能鍵可置入,包括查看通知列,Capture+,QSlide (浮動視窗),SIM卡管理捷徑

pic33

 

 

導航列會在不使用時自動隱藏,你可以做一個上滑的動

pic34

 

 

V30+螢幕解析度可以向下調整來達到更省電的效果

pic35

 

 

V30+內建Smart Doctor,可以執行掃瞄內建儲存空間,定期清除殘留的系統快取檔,或是做硬體功能體測試

pic36

 

 

若手機使用有任何異常,可以先來這邊測試一下硬體是否運作都正常,排除此問題後,就可以知道是軟體還是硬體的問題了

pic38

 

 

V30+內建Floating Bar功能,可以快速的在桌面或是APP上方漂浮一個快速捷徑

pic40

 

 

這個Floating Bar可以用滑動的方式切換,有音樂播放器,有最愛聯絡人的捷徑

pic41

pic42

 

 

V30+搭載高通目前最高的S835 八核心處理器,在安兔兔的效能跑分高達16萬

pic44

 

 

其他硬體規格一覽

pic45

pic46

pic47

pic48

 

 

V30+的標準相機介面,預設是標準71度鏡頭

pic49

 

 

一鍵切換即可切換成120度廣角

pic50

 

 

相機左側有切換模式捷徑,包括美食,縮時攝影,慢動作,等不同模式的切換

pic51

 

 

在左手邊也可以快速切換不同效果的濾鏡

pic52

 

 

以下為V30+ 拍攝的照片,都是自動模式拍的,無後製,直接上傳,點選圖片可看原圖檔

pic55

pic56

pic57

pic58

pic59

pic60

pic61

pic62

pic63

pic66

 

 

廣角到底有什麼好處呢,其實很多地方取景的時候真的會更容易收錄現場的環境,我給大家看一下比照圖,在拍攝位置不移動,標準跟廣角鏡頭拍出來的差異

 

16MP 標準鏡頭 (F1.6 / 71度視角)

pic67

 

 

13MP 廣角鏡頭 (F1.9/ 120度廣角)

pic68

 

 


16MP 標準鏡頭 (F1.6 / 71度視角)

pic69

 

 

13MP 廣角鏡頭 (F1.9/ 120度廣角)

pic70

 

 

16MP 標準鏡頭 (F1.6 / 71度視角)

pic71

 

 

13MP 廣角鏡頭 (F1.9/ 120度廣角)

pic72

 

 

以下都是13MP 廣角鏡頭 (F1.9/ 120度廣角),點選圖片可看原圖檔

pic73

pic74

pic75

pic76

pic77

pic78

pic79

pic64

pic80

 

 

這次LG V30+在台灣的推出時間比我預期的晚一些,但是論本質,V30+是一支跟其他品牌旗艦機差異化非常明顯的手機,高階硬體配置,優秀的全螢幕占比,超輕量化的機身,實用性十足的廣角相機,新增了上一代V20沒有的IP68 防水機能,通過 14 個 MIL-STD 810G 運送掉落測試項目,符合軍規標準,在輕薄機身的同時又有一定的耐操性,是在現在旗艦機裡非常少見的特色。身為前V20主人,對於取消了第二螢幕,可更換電池等特色感到可惜,若這是V30+在追隨全螢幕的設計不得不做的取捨,我也只能說坦然接受,至少3.5mm耳機孔還是有保留著,這個至今我還是認為有直接內建3.5mm耳機孔是最方便的。拍照的畫質都在一般的標準之上,在各家旗艦機主打雙鏡頭都把重心放在背景虛化這方向,V系列還是持續堅持在廣角鏡頭的發展,也因此我身邊有許多部落客朋友都跟我說"出門紀錄活動,帶一支LG就對了",這一點我想已經成為V系列的口碑核心,因為G系列為主力國際機種,螢幕尺寸會相對的小一些,V系列主打影音,廣角拍照,很適合喜愛旅遊,喜愛多媒體影音的使用者。

pic81

 

3C部落客鄭蛋蛋,現任Yahoo新聞科技頻道專欄作家,強調簡單易懂,以消費者為出發點去分析產品的優劣。曾擔任電腦應用展講師,科技趨勢金獎評審,請加入鄭蛋蛋的3C情報站Facebook粉絲團來追蹤最新3C消息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鄭蛋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